手机版 欢迎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降水的形成过程(雨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西安科普 时间:2024-07-18 15:00:29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又慢又快。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产生机理



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


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这些小水滴是怎样使自己的体积增长到100多万倍的呢?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主要形式


雨通常以四种形式出现:
1.锋面雨:锋面活动时,暖湿空气中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现象,称锋面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所以又把锋面雨称为气旋雨。锋面有系统性的云系,但是并不是每一种云都能产生降水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叫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降水叫锋面雨。
2.对流雨:因是冷暖气流呈上下对流运动而成云致雨而得名。对流雨时常出现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以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为常见。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雨滴大而重,倾盆急降,且雷电交加,声势吓人,称为雷雨(thunderstorm) 。对流雨的来势虽然急骤,但多在地表流失,对土壤侵蚀严重;好在历时不会太久,雨区也不会太广,如适时而降,对看天田作物仍不无贡献。对流雨虽然降雨时间短,但大雨滂沱,往往因排水不及,而成淹水现象。
3.地形雨:地形雨是湿润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对改变局部小气候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由于地形雨对地形区两面坡的不同影响,导致人们对它们的利用开发也不尽相同,人文景观也呈现明显差异。
4.台风雨:台风活动带来的降水现象。风中有上升气流的整个涡旋区,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运动最强的云墙区降水量最大,螺旋云带中降水量已经减少,有时也形成暴雨,台风眼区气流下沉,一般没有降水。

主要成分



雨水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式H2O),有少量二氧化硫(化学式SO2)、二氧化氮(化学式NO2),通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PH值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如遇雷雨,雨水中会含有少量臭氧分子(因闪电造成),还有空气中各种各样的杂质和浮尘。

雨量等级



气象上这样规定的:
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0毫米,或小时内降雨量小于2.5毫米,称为小雨。
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0~24.9毫米之间的,或小时内降雨量小于2.6~8.0毫米之间的,称为中雨。
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25.0~49.9毫米之间的,或小时内降雨量小于8.1~15.9毫米之间的,称为大雨。
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50.0~99.9毫米之间的,或小时内降雨量超过16.0毫米的,称为暴雨。
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0.0~199.9毫米之间的,达到或超过20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当降水量不足0.05毫米或观测前确有降水,因蒸发过快,观测时没有了,则降水量应记为0.0毫米,不可漏记,因为这是一次降雨过程。

有关谚语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攒百科 鲁ICP备20240986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