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吐蕃是现在的哪里(吐蕃为啥改名西藏?)

作者:乖哦絮Airport 时间:2024-07-11 16:15:14



(吐蕃)

西藏古称吐蕃。那么,蕃是啥意思呢?

“蕃”的具体含义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在远古时先民还不知晓农业为何物,而以狩猎为生。由于居住分散,先民们再遇到野兽、盗匪袭击或自然灾害时,为寻求伙伴帮助,经常在山顶或高处发出“噶耶”或“瓦耶”的求救信号,这种呼叫被称为“蕃巴”,久而久之,呼叫的“蕃”声,即成为其地名。

二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状况,把高原从事畜牧业的区域叫做“牧区”,把低地经营林业的区域叫做“农区”,把介于二者之间、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叫做“蕃”。历史上的吐蕃王朝前身悉补野王世系兴起于雅砻河谷地区,当时为高原农业的中心,故称为“蕃域”活蕃族。悉补野赞普世系将地名当做称号,成为“吐蕃赞普”,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才把赞普管辖的全部土地称为“吐蕃”。

那么,“吐”呢?其实,是藏语“大”的意思。因为,吐蕃王朝是和大唐王朝大交道的,对应大唐,自己就叫了“吐蕃”。



(赞普)

吐蕃王朝统治下的青藏高原, 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王朝的疆域一度曾经非常大,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即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东至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000多米)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区域要比今日西藏管辖区大的多。

吐蕃王朝成立于公元618年,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842年,吐蕃王朝正式覆灭,分裂成许多蕃族部落。

随着吐蕃王朝的灭亡,后代对吐蕃的称呼也在改变。



(布达拉宫)

唐代灭亡后,宋朝因为国事衰弱,无力对西藏精心管辖。元朝建立后,对藏族地区的称谓仍然沿用唐朝的称呼,叫“吐蕃”。后来,元朝又将吐蕃纳入西域的范围,称西域中的吐蕃为西蕃,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称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

此后的明朝对藏族地区基本上承袭元朝旧制,不过因入明后朵思麻一带藏、蒙、汉、回等族杂处,明朝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卫管辖,故称这一带为西宁卫、河州卫等,不再用“朵思麻”作为汉文地区名称,又因这一地区邻接青海湖,所以又习称为“西海”。

这就是“西藏”一词中“西”的由来。



(吐蕃武士)

再说“藏”字的由来。

藏语里面, 青海、甘南及川西北,藏语里面称为“安多”,而昌都和云南迪庆及甘孜地区,藏语叫“康”,而康区的人,就叫“康巴”。“康巴”一词,在元明时期翻译为“甘思”或简称为“甘”。安多地区和康区合起来,藏语里面叫“多康”,元朝时期翻译为“朵甘”或“朵甘思”,分别以拉萨地区和日喀则地区为代表的前后藏地区,合起来藏语里面叫“卫藏”,在元明时期翻译为“乌斯藏”。明代对整个藏族地区不再称为“吐蕃”,而是将青海和西康地方成为“朵甘”,将西藏地方成为“乌斯藏”。后来,因为汉译的变化,将这里简化成“藏”。

结合两处变化,清朝的时候,就把这里叫做了西藏。“西藏”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实录》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条中:“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遣官致祭。到《清实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己亥条,多次出现“西藏”一词。

1721年,清军驱逐侵扰西藏的准噶尔军后,康熙帝撰《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记斯文,立石西藏”一语,这就正式把以拉萨为主的卫藏地区命名为“西藏”。

至此,吐蕃正式改名西藏。藏地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此处距离天空最近,所以,神圣的事物也特别多,在诸多作品中都有描述的“格桑花”就是出自此处。

那么,格桑花是什么?

事实上格桑花并不是某种特定的花朵,当地藏民将所有能看见的颜色艳丽的花儿统称为格桑花。格桑在藏语中有着美好的寓意——幸福,通常格桑花一词给人的感觉是温暖、高洁、神圣的,这正是源自藏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广义上说,“格桑梅朵”极有可能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的代名词,而从植物学特征上讲菊科紫菀属植物和拉萨至昌都常见的栽培植物翠菊,都符合格桑花的特征。



在西藏有一种被称为“张大人花”的花儿十分受欢迎,这种花长着八个花瓣,盛开的地方也不拘于路边、院子、田里,随处可见。不过,这花儿的名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为什么要叫这种花为“张大人花”呢?

这位张大人,就是清末时期的驻藏大臣张荫棠,在其在任期间,先是远渡印度与当时的英国人交涉我国西藏问题,随后,又多次参与西藏主权维护。并且,曾弹劾了十几个在西藏贪赃枉法的驻藏大臣,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甚至,他的治藏方略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张荫棠可谓治世能臣。



甚至,早张荫棠入藏查办事件后, 还致力藏政革新。他首先制订《善后问题二十四条》草稿交由西藏头人、噶厦(西藏政府)官员以及寺庙喇嘛广泛讨论 , 按提出意见补充改订为《治藏刍议十九款》,上报外务部,建议对西藏的官制、办事机构、经济建设、 教育文化、贸易等方面实行根本性的革新 。

传说,这位张大人进藏的时候带了不少花的种子,逐一种植后发现只有八瓣梅这种花朵可以在西藏的特殊气候环境下生长,自此,拉萨各家各户都喜欢上了这种花,却又不得其名,所以,只好将张荫棠的名头安在这朵美丽的八瓣梅上。



至今,都有藏民称这种花为“张大人花”,张荫棠之名,同花之芬芳,一同飘荡在拉萨的天空上。张荫棠作为藏地受欢迎的好官,应当得此殊荣,在张荫棠之后还有一位女性,同样以其高尚的品格受到西藏人民的爱戴。

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的刘曼卿在十岁的时候跟随父母迁居印度,回国后学习了汉语,为她今后作为西藏与国民政府沟通大使打下了基础。



1928年,十三世达赖为了加深藏地与中央的联系,委任五台山的堪布喇嘛作为代表与国民政府官员沟通,但是,堪布并不会汉语,所以,在这件事上极为犯难。这时有人向堪布喇嘛推荐了刘曼卿,在堪布与国民政府高官会面以后,刘曼卿给当时在场的所有国民政府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时一个精通藏语和汉语的人才太难得了,直接就敲定留刘曼卿在行政院做书记官。

刘曼卿在精心的学习和准备后,为国民政府收集了大量关于西藏的信息和发展资料,并且,这些宝贵的资料也为刘曼卿赢得了作为国民政府特使进入西藏的机会。刘曼卿“以女士谙藏语,延聘入京”。随后,刘曼卿离开家人,怀揣着高远的志向开始了西藏之行。



但是,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之中,加之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刘曼卿根本无法准确地得到西藏方面的信息,国民政府也无力顾及西藏方面的事务。途径康定的时候,驻守在当地的旅长特地来拜会,并告知刘曼卿进藏之路有土匪等险阻,刘曼卿并不为所动,毅然踏上前路。

西藏高原路途艰险,刘曼卿一行人跌跌撞撞前进,甚至,在一次爬雪山的过程中,刘曼卿被山风刮进雪坑,雪坑太深没办法爬出来,最终,同行的人们拿出皮带结成长绳将其拉出雪坑。但是,由于时间太长刘曼卿的腿和腰受伤严重,影响行进,之后,大家则用大衣制成临时“雪橇”,一步一步的拉着她在雪山间滑行。



路途的艰辛只是一方面,刘曼卿一行人还曾遇见土匪,悍匪直接开枪打倒了刘曼卿随行的护卫,其余人怕刘曼卿受伤只得举手投降。之后,土匪们来到近前发现队伍中有个女人,两眼放出饿狼般的绿光,众人早已被缴械,无法反抗。眼看着羊入虎口,刘曼卿立即拿出国民政府的委任状,大声呵斥土匪:“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随即,土匪们被刘曼卿的气势震慑到了,随即跪下来道歉,还送了刘曼卿一程。

重重艰险过后,刘曼卿终于到达了拉萨,藏族人民热烈欢迎这位不辞劳苦跋涉几千里而来的女特使。刘曼卿通晓两地语言,她借此之利积极与藏地官员交涉,可以说,为促进两族和谐尽了最大努力。



在刘曼卿圆满完成了此番出使藏地的任务后,从西藏返回了内地,在此之后刘曼卿依然活跃与促进中国边疆建设的第一线。然而,天妒英才,刘曼卿在35岁的时候患病不治不幸去世。留下的是女特使进藏联谊的传说和1938年出版的《康藏轺征》与当代童话般的梦呓对白。

在她离开西藏的时候,曾跪在这片最接近天空的土地上,向着远方的群山叩首相谢,也向着藏族同胞们致谢,藏族人民同样敬仰这样一位坚毅的女特使。如今人们都称:刘曼卿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进藏的女性特使、民国“女钦差”。

刘曼卿这朵坚强又高洁的“生命之花”,与张荫棠这朵鞠躬尽瘁的“张大人花”,其实,就是西藏民众心中最为神圣的格桑花。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攒百科 鲁ICP备20240986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