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计算的139个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真的只能领139个月吗?
在退休计算养老金的时候,有一个计算使用的月数叫做139个月。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这个数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有的人说139个月以后,个人账户养老金就领完了。这种情况下养老金就会下降,是真的吗?
139个月的由来。
139个月,这个数值的执行已经18年了。前前后后几千万人退休都用过这个数值。
139个月,正确的称呼是“60岁退休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从40岁到70岁都有,我们常用的是50岁195个月,55岁170个月和60岁的139个月。
有的人可能会“嘲笑”我,有谁能40岁或70岁退休啊?其实,我国失去劳动能力退休的年龄是女性45周岁、男性50周岁。另外,还有一些提前退休或退职的情况,因此需要40岁的计发月数。如果是40岁以前,计发月数是按40岁计算。至于70岁退休,主要还是一些高级专家知识分子可以按规定延迟退休的。
除此以外,退休年龄并不一定是整年,如果我们是60岁零一个月退休怎么办?这就会按照进一法,按61岁计算了。
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了上述计发月数表。
计发月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计算月数的计算公式非常复杂,主要是这样的,希望大家能看懂:
M=12×[ 1 -( 1+ i )^-(Yd-Yr) ] ÷ i ×( 1+ i )。
M指的就是计发月数。
上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指数型运算公式,涉及到三个因数。“i”指的是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或者投资收益率,Yd和Yr指的是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
在2005年计算的时候,假设的记账利率或者投资收益率统一为4%。而城镇人口预期寿命采取的是75岁。
根据上面有关因素计算,60岁退休的M值实际上是138.7575,四舍五入后就是139了。
下面是暖心根据计算公式推算的40岁到70岁的所有计发月数值的原始情况,希望大家能够了解。
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存在哪些问题?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制度确实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比如说75周岁,实际上指的是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时得出的城镇人口预期寿命的四舍五入值。当时的城镇人口预期寿命为75.21岁。
我们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没有做实,没有实现4%左右的投资收益。
其实,上面的假设解释起来应当是如果每年投资能够实现4%的收益率,60岁退休每年领取退休时个人账户余额的1/139,就能够恰好在75周岁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领取完毕。这样就算是实现了个人账户的收支平衡了。但是,个人账户的余额是可以继承的。也就是说,去世较早的人不会亏本,去世较晚的人还是有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因此是不会平衡的。
2005年开始,国家建立了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到2003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了19连涨。上面的假设也没有考虑到养老金增长,个人账户支出该不该增加?实际上,国家的答案就是按养老金增长的比例每年增加。
比如说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支出300元,假如2023年第一次养老金调整增长了4%,那么每月个人账户扣钱数将会增加为312元。如果2024年再增长4%的话,那么扣钱数将变为324.48元。
如果每年这样增长4%,恰好每年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又是4%,这样非常巧合的就出现了个人账户余额领取完的时间就是退休时的计发月数(60岁退休则是139个月)了。
不过放心好了,国家也明确个人账户余额领取完毕以后会有统筹账户基金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确保待遇不降低。所以,养老金是不会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