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原文及翻译 ,你觉得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场景,会实现吗

作者:中华好诗词集 时间:2024-07-22 11:30:31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经典。其内容全面丰富,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道德规范、环境保护、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仁义礼仪、名利得失、修身养性、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等众多内容于一体,荟萃了中华民族春秋时期的文化精髓;其思想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尚贤:“尚”,崇尚,尊崇。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

盗:窃取财物。

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竟争的意图。

敢:进取。

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生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名句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贤,标榜贤良,崇尚有为。“尚贤”是专制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实质就是“贤人政治”。贤人政治就是与“法治”相对立的“人治”。在专制社会里,贤与不贤,是以统治者的利益标准来衡量的,符合统治者利益需求的,树为贤人,可得高官厚禄,从而名利双收。尚贤的结果,是使人们在权力的诱惑下争做表面文章。因此,贤多是假贤。有道之世,尚法不尚贤,法律高于一切。只有在法制社会,才有不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真贤涌现。

难得之货,凭借正常手段从正常渠道难以得到的东西,泛指钱财。有之则贵,无之则贱,致使人的欲望膨胀而成为盗贼。

见,通“现”,呈现、炫耀的意思;可欲,可以使欲望膨胀的东西,指美色。欲可抑不可纵,统治者不炫耀美色,人们不因此而迷乱心性。心性不乱,则身心健康,社会安定。

但是人性都是自私的,这种社会场景会实现吗?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攒百科 鲁ICP备2024098652号-2